应用行为分析(ABA)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儿童行为干预的一种方法,受到诸多家长、教师、专业人士以及教育机构、学校的认可。作者郭延庆医生,长期在临床一线从事儿童行为问题管理与咨询、家长教育和培训,根据多年来在应用行为分析领域的学习和思考,结合实践经验和临床体会,在《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应用行为分析的理论及应用。
今天我们共同来分享一下关于如何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内容。
一、不管是管
事事都管,有四个恶果。
其一,反正事事都有人替“我”想着,“我”就不必劳神,更不必费心去安排、去计划,或者提醒自己做任何事情,“我”需要的就是抓紧一切机会做自己愿意却被别人管着的事情,因为这个事情倘若不逮着机会做,可能就没有机会去做。
其二,本来“应该做”、“主动做”的事情经过“事事都管”变成了“被迫做”和“为别人做”;本来应该“缓做”、“少做”甚至“不做”的情经过“事事都管”变成了“必须做”、“与上做,“时不我待地枞甚至“总是在做”。
其三,因“问题”而管理,可能在管理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题行为”,如果这些问题行为最终终止了对“问题”的管理或者拖延了所管理的“问题”,则“问题行为”将被强化,以至于最后被管的“问题"成了管不了的“问题”。
其四,事事都管会使得被管理者讨厌、憎恨和想尽一切办法逃避或者躲避管理者。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还使用了暴力的手段,还可能促发被管理者以暴力反制管理者。
二、主动满足
主动满足为什么可以预防问题行为,主动满足可以预防问题行为发生似乎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没有谁为了天上掉馅饼而气愤或者郁闷。从行为分析原理上看,这一策略行之有效可能与区分强化其他行为 以及非依从于条件和机会的强化 这两个行为原理有关。
三、信言为美
管理如果是富有权威而且有效的就必须重视管理的效率,言必行,行必果。对被管理者的每个指令性的要求都应以看到预期行为的及时完成为追求。简而言之,就是做到信言为美。
为了追求信言为美的管理效果,管理者在要求性的或者指令性的管理上要做到“慎言为美”,也就是说,能不提的要求尽量不提,能不发的指令尽量不发(这两句话实际上是重复不管是管的策略)。
“慎言为美”理解上容易,但操作上却很难把握,哪些指令要“发”哪些指令要“慎”,哪些指令要“禁”,慎言为美并没有区分。都“慎开不见得就好,都“禁”了就失去了管理的意义。
四、顺坡下驴
这节题目可能是个有争议的噱头。作者在此并无贬义,只是为了形象说明应用行为分析中一个常用的原理和行为管理技术,即利用行为动量 的原理。
所谓行为动量,可以借助于物理学的动量原理来理解,意指当一个行为己经发动或在完成的过程中,有继续延续下去的倾向。不仅仅是单个的行为,甚至可能是一连串的相关行为都有这样的倾向
比如,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某儿童虽然极其反感写作业,任何时候发动他写作业都非常地费劲。但是,一旦他写起作业来,总还是能写到底,这个时候甚至让他休息一下,或者让他先吃饭再写作业,他都不会终止,而是一直到完成才肯罢休。
再比如,写总结、写报告、写文章、写小说,开始非常困难,一拖再拖,勉强把自己限制在书桌旁,半天也憋不出几个大字来,甚至写几个字就撕掉重写。而一旦开启了头绪,写到中间,那就思如泉涌,下笔如神,似乎有一发不可收之势。纵使点灯熬油却不觉苦,通宵达旦而不觉困。建制度,立常规,又何尝不是如此。行为一旦规范化,管理的成本就大大节省。其原因可以部分地归结到这个行为动量的原理上来。因为规矩或者规范的行为必得经常做、日日做、时时做方才有效。久疏不做或者偶然一做都不成为规矩。
五、力建常规
一般意义上来说,常规可以是对时间的管理,也可以是对内容的管理,
现实生活中通常是两者的结合。对时间的管理,管理者主要关注的是某段时间做什么样的事情;而内容管理则更多地从行为本身的角度,不限于完成的具体时间,只看重行为的过程以及行为的结果。
时间性常规例子很多,比如,课程表、日程表等等:内容性的常规也很多,多为行为要求、举止规范类的,比如,各种行为守则、要做的事 、不能做的事( 内容可以涉及学习、工作、习惯、社会交往等多方面。
六 抓小搁大
一般而言,抓大放小是通常理解的管理原则。意思是保证大的方向是对的,事物总体的发展是好的,或者努力解决主要矛盾,其他细枝末节可以不必顾虑太多,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七 提供选择
管理者在拥有一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权威的基础上,在给予管理指令或者要求时,应当尽可能多地给被管理者以选择的机会和自由。给予选择的机会,意味着管理者提出选项 A 、 B 、 C 、 D 。被管理者选择做其中之一或者选择做 A 、 B 、 C 、 D 的顺序。给予选择的自由,是被管理者自主决定自己做什么。
一般而言,被安排做的事情不如自己决定做的事情(或者有自己参与决定做的事情)做起来更顺当一些。
八 亲历亲为
真正为该子打拼,不是去剥夺本应与他在一起的时间,而是花时间陪孩子成长,花时间学习怎样陪孩子成长。尤其是在他最为需要你陪伴的这段时间(0-10)
亲历亲为历地培养和管理孩子,从中学习,从中体会,从中享受°本书的目的之一在于让父母对此有所理解。